看比赛、守混合采访区、听发布会,这是奥运赛场采访的“标配”。在我看来,混合区无疑是最出戏的地方。在这条记者“守株待兔”的狭长甬道上,有泪水、有狂喜,有流露性情的表演、有感悟人生的金句。孙杨丢金后的泪奔一抱和傅园慧晋级后的“洪荒之力”,都是在跨入混合区之后留下的生动瞬间。 不得不说,设置混合区堪称世界大赛的一项伟大“发明”,增加了记者与运动员、教练员之间的交流机会,而且类似面对面聊天的采访方式,沟通也更加自由放松。其实,在奥运赛场获得前三名的运动员都要出席新闻发布会,但记者仍然更愿意在混合区把他们“截获”――相比那时众目睽睽下的正襟危坐,选手们刚刚走出赛场或走下领奖台的种种感受正淤积心中喷薄欲出,此时记者一个入心的问句,就可能引出运动员的滔滔不绝。 当然,也有失意选手不愿在混合区多做停留,比如宁泽涛11日在50米自由泳预赛中出局后,就径直走出了赛场。守候的记者也十分知趣,只是默默看着他消失在混合区尽头,并未强行挽留。这种不方便时不打扰的默契,在残酷的新闻大战中,也显出几分温情。 与过去相比,现在站在混合区的中国选手更愿意也更擅长表达自己,尽管要经过电视、广播和文字媒体的轮番发问,而且几乎每次面对的记者阵势都是层层叠叠,但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显得从容不迫,有问必答。运动员们在混合区里流露出的从容淡定,也可以当作中国体育走向自信成熟的一个侧影。 在没有中国运动员走入混合区的时候,我也很愿意在这里走上几个来回,感受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带来的不同悲喜。混合区的意义,不仅在于奥运故事的讲述与记录,更为重要的,这里还能呈现丰富与真实的情感与人生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6年08月13日 07 版) (责编:常红、肖红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