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南方周末》2014年6月19日(作者:杨照 台湾作家)题:【一家之言】高考结束了之后……
标签高考毕业享受生活透过学习让生活变得多元丰富,而不是让学习绑架了生活。
高考结束了,有人考得好,有人没考好,但不管如何,都考完了,也都应该认真面对这样的问题:考完了的日子,会和考前不一样吗?应该不一样、能够不一样吗?
先这样问:整体、普遍来看,18岁的高中毕业生,和一般的大学生,现实中有什么根本差别,又该有什么根本差别吗?现实的情况,我不敢说;但若是回到大学教育的原理,尤其考虑大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关系,我认为当然应该要有差别,很大的差别。
19岁到22岁这个年纪的本科生,再加上22岁到26岁的硕士研究生,处在一种特殊的人生阶段。他们其实还很年轻,客观上还没有经历过多少事,还没有看透多深的世界,然而在主观上,他们应该会有一种迫不及待的老成。
假的、装扮出来的老成。一方面是因为读了很多书,感染了书中的种种情绪。真正开始老化的人反而没有太多复杂情绪,只懂得自己自我的一套情绪,连在情绪的挖掘上都单调、简单、无聊得很。因为他们不读书。大学生读书,不管读的是怎样的书,都是把自己暴露在别人的情绪里。所以他们格外会觉得自己知道了很多,转手经历了很多。
另一方面是这个年龄的人,往往真正开始尝到挫折的滋味。所有刚开始、第一次的经验,尤其是失败、痛苦、折磨,总是会带来最强烈的苍凉无常悲怆,在悲怆中辗转反侧,从而永远记得辗转反侧的无奈。他们其实不太沧桑,可是却自觉地有许多沧桑的姿态。
从高中到大学,最重要的,也就是如何进入这种新鲜且复杂的多重情绪中,学会用不同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。从原来相对固定、简单的生活,别人打造、安排的生活里脱身出来,开始自己来选择、自己来决定。
对于愿意认真看待这份选择、决定权利的年轻人,有两项提醒供大家参考:
第一,是无论如何不要再为了什么“非常事业”而牺牲日常琐碎生活上的乐趣。“先忍着,考上大学再说。”这种话,你应该已经听了许多年,听到都要厌烦了吧?现在考完了,可能也考上了,但别高兴,“再说”经常真的就只是“再说”。
即使上了大学,即使将来大学毕了业、念完了研究生,你身边永远都会有一些魔鬼般的大道理,引诱人把生活的灵魂卖给它们。它们会教人为了什么或神圣或世俗的理由,“暂时”牺牲当下的生活意义,忽略忽视所有生活细节,拼命地只为那个超级目标努力。这些大道理老是承诺:一旦你取得了足够的权力与金钱与地位与名声与爱情,你可以回来更轻松地“追求生活”。
问题是权力什么的永远不够。更重要的,你不可能真正“回来”。你回不来的。50岁时你就是不可能“回来”过30岁的生活。而且一段时间不认真看待生活细节的话,你将永远失去享受生活的能力。享受生活不是与生俱来的权利,是必须认真涵养的能力。
除非你自觉地选择彻底离开这种延宕生活的态度。因而我的第二项提醒是:不要放弃“追求生活”的希望。生活的乐趣的确需要很多物质条件的配合。你可能太穷、你可能太忙、你可能太喜欢工作,而无从去细心料理生活。甚至生活就被无穷的压力代换掉了。可是没有一个人,无论在如何悲惨的环境中,会完全失去在生活里创造新感觉、新乐趣的主动权。生活正就是因为琐碎、混乱,所以充满了罅缝,充满了个人精力可以发挥改造的空间。
这样的提醒,年纪太小的人听不懂听不进去。他们生命中的魔鬼还没来正式敲门,他们的自主生活空间还未明确打开。可是这样子的提醒,对大部分中年以上的人,又显然太迟了。他们大都和魔鬼打过交道,而且输多赢少。他们又已经习于生活惯性,对任何空隙裂痕都视而不见。
到了大学阶段的学习,最要紧的,是如何透过学习让生活变得多元丰富,而不是让学习绑架了生活,更不应该愈学却使自己愈活愈单调、愈活愈无聊。
(责任编辑:孙永涛)
|